万林志愿服务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发布时间:2022-11-28 15:07 来源:万林艺术博物馆 阅读:
A A A

通讯员:万林轩

近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结果揭晓,万林艺术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把大千世界讲给你听”在全国500个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级银奖。这是湖北省文博领域和全国高校博物馆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大赛历时六个月,万林志愿服务项目“把大千世界讲给你听”在校赛、省赛中表现优异,跻身湖北省晋级国赛的23个项目之列,随后在全国1199个优秀项目中突围,成功入围决赛,通过路演答辩斩获银奖,充分展现了珞珈青年志愿者的风采。

擦亮闪亮的珞珈名片

万林艺术博物馆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6年,六年的时间里,有717名青年学生加入,共为200多万名观众提供了讲解服务,组织策划社教活动94场,志愿服务时长超24000小时,获得了各级领导、学校师生、社会观众的广泛好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50余家媒体在对团队的志愿故事进行了采访报道。团队曾获全省“最佳志愿者团队奖”等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学生荣获“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十佳荆楚瑰宝讲述人”等个人荣誉 20 余项。六年来,志愿服务队始终致力于把中华文化、中国故事讲好、讲深、讲透,成为了一张闪亮的珞珈名片。

构建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

志愿服务队依托校内外资源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循环、三大特点”的特色志愿服务模式。

文化育人核心博物馆通过专题展览与文化课堂的深度融合,文物标本艺术品保护利用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大力发挥大学博物馆教育功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志愿者人才,促进了珞珈学子的全面发展。六年来,博物馆集中力量建设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宣传队伍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内外双循环模式对内,服务队成员覆盖本硕博,邀请专业讲解员传授理论,赴敦煌等地实践学习;招募、管理、考核、激励制度齐全,定时讲解、预约讲解井然有序;同时坚持外循环,与各学院、高校博物馆积极联动,打造科普教育第二课堂。据统计,服务队共与26所高校、近50所博物馆开展定期交流活动。

“多专业、多风格、多语言的三大特色”为了让人们愿意来参观、喜欢来参观,服务队坚持“七十二变”。一是专业多变。志愿者来自全校34个不同学院,团队能够胜任不同主题的展览,给观众带来专业而新鲜的体验感。二是风格多变。面对专家、领导、老师、大学生、小学生、留守儿童,志愿者们会准备侧重点不同的多套讲解方案。三是语言多变。团队还培育了一支接待外国游客的志愿者分队,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讲解员上线服务,还可以提供接地气的武汉话、粤语、四川话讲解,让观众听得有滋有味。

打造实践育人绝佳平台

六年来,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子在服务队爱心接力,在志愿服务青春奉献中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成为学校“三全育人”的生动案例。

“在讲好展览文物故事中获得拓展专业边界的力量”。“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工作最大的收获,是这里丰富的展览能够给我提供多元知识背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尤其是到研究生后会为我提供一些选题思考。”文学院写作学研二学生沈钰洁在2019年加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志愿者队伍,3年时间,参与过“水彩画展”“南极科考展”“钢琴展”“抗疫展”等多项重要展览讲解,沈钰洁把每一次展览讲解当做拓宽专业边界的好机会。

在与人的联结互动中获得温暖的力量”。“每一次讲述抗疫展,我都会热泪盈眶。”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陆柯羽来自潜江,当前已推免保送至清华大学。她在服务队2020年招新时成为志愿者一员。她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场讲解展览是“抗疫展”,讲解过程中,很多来参展的老师同学都愿意打开心扉交流他们的经历。“正是这场有温度的展览,让我想要一直留在服务队做志愿者。”

药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2021级研二学生雷茹则把志愿服务队当做能量补充站,她在友爱团结的志愿者大家庭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万林艺术博物馆和志愿服务队陪伴了自己整个本科生涯,我们志愿者大家庭彼此见证了更好的自己,如今成为研究生依旧舍不得离开这里。”雷茹说。

“从多方位培育中感受传承的力量”。“我毕业后也说不定会去博物馆工作。”法学院环境法专业研一学生蔡珠婷说,凭借在博物馆做志愿者一大亮点,她还荣获武汉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2021年度“十大珞珈风云学子”。4年来,蔡珠婷几乎参与了博物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策展、宣传、讲解、比赛等等。“其实刚来博物馆第一次出去参赛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多亏老师们的信任和培养,还有团队之间协助,我们终于赢得国家级荣誉。”蔡珠婷说。

副馆长倪婉说,欢迎越来越多同学加入志愿服务队,一起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优秀文化和志愿者精神。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