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自由的芬芳里歌唱

——创作《珞珈赋》的回忆

发布时间:2019-12-10 14:47 来源: 阅读:
A A A

作者:何五元

珞珈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也是武汉大学的代称。坐落在武昌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以其山水相映的自然环境和沧桑典雅的民国建筑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如今已然成为人气最旺的旅游景点之一。

狭义的珞珈山,位于武汉大学校园内,海拔118.5米,为东湖南岸临湖最高峰,山顶可远眺东湖全景和武汉景色。武大校园依珞珈山临东湖而建,在世界名校中,很少有这样依山揽湖,独拥湖光山色的大学校园。而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更是一段传奇。1931年武汉大学新校园筹建时,地质学家李四光担任筹建委员会主任,他和林学家叶雅各提出并最终实现了将东湖边的好几座山,包括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包括东湖很大一部分(看得见周边山峰倒影的湖面)都囊括在武汉大学校园之内。珞珈山原名落驾山,1928年,时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改为珞珈山。

广义的珞珈山,和珞珈一样,是武汉大学的代名词。用一位校友的话来说,“珞珈山是象征武大的品牌,她不仅是一座山,还蕴含着武大的价值内核,是武大学子赖以依归的精神家园。每一位武大人,无论登得有多高,珞珈山始终在脚下,淡泊,宁静;无论行得多远,珞珈精神始终在指路,明志,致远”。

“伴随着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东湖逐渐被纳入到武汉市区范围之内,武汉因此也被渲染上了‘山水城市’的色彩。武昌东湖从一片普通的城郊荒泽演化为一个风景游憩地的最开始,武汉大学(就)扮演了极为重要和核心的角色,是东湖风景区建设的主要拓荒者之一。”“武大所采用的这种以绿色琉璃瓦为最醒目特色的近代建筑风格,与东湖风景区的碧水青山和谐统一。它不仅影响了武汉大学,也奠定了日后整个东湖的建筑风格基调。”“今天的很多武汉高等院校,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和历史上的武汉大学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相当于‘母体’,分化并产生了很多分支,它们共同奠定了武汉作为‘大学之城’的气质。武汉大学创办以前,武汉在全国的教育版图上是非常弱势的。武汉得以成为‘大学之城’,是国立武汉大学创办奠定的。”(摘自刘文祥《珞珈筑记》)

之所以啰嗦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在这座神奇的山里,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最经典的段子,莫过于一位师妹形容的:有个奇葩师兄,大学时写个作业,被武大刻在了石碑上。这篇作业正是其大学一年级时挥笔写就的随堂作业《珞珈赋》,如今被铭刻在武大正门口,被众多学子争相传诵。后来师兄被邀请谈这篇文章的创作历程,发了一句“永是珞珈一少年”的感慨,又被抢走作了武大名言,成为毕业典礼的主题。


创作和修改《珞珈赋》经过

1985年3月,我就读武汉大学中文系一年级下学期,在鲲鹏广场旁的教二楼上沈祥源老师的《古代汉语》课。沈老师布置随堂作业,要写一篇古文体的文章,内容和体裁自选。课后回到宿舍,我不假思索就以武大为主题,一气呵成写了一篇《登珞珈山赋》。文章整体较好,于是作为范例,被沈老师全文抄录在他的备课本里,并在下堂课当堂诵读评讲。过后不久(具体时间不记得了),我改名为《珞珈赋》发表在《武汉大学报》上,不多时《珞珈赋》也在校内慢慢流传开,各种校园活动纷纷使用。那一年,我17岁。

2013年5月,武汉大学为迎接12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李晓红很重视这一活动,他拍板建成了校门广场,《珞珈赋》刻碑的设想也是他提出来的(当然一开始还没确定刻哪一篇),为此特别举办《珞珈赋》全球征文活动,征集珞珈赋代表作。我也应邀参加了这一征文活动。期间,我应时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副校长谢红星和学校的要求修订了1985版《珞珈赋》,略有增删,得到《武汉大学报》总编杨欣欣等“一字师”的大力帮助,增加了以下两段文字,以更有历史时代特点和文化韵味——

仁者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兮智者乐水,山高水长兮流风甚美!学堂名自强,多难图兴邦。筚路蓝缕,朴诚有勇,育复兴之国士;颠沛流离,玉汝于成,培干城之栋梁。风霜雨雪途,弦歌不辍;困苦忧患时,奋发图强。壮哉!学大汉,武立国,铁肩担道义;自强魂,弘毅气,豪情兮一何滔滔!

珞珈苍苍,东湖汤汤。山川壮美,泱泱兮养天地之气;澄岚秀润,昂昂兮结青云之志。从来大师云集,兼容并包,岂分东西南北;始终树木树人,英才辈出,皆为珞珈荣光。

同年10月,武汉大学官方评选后正式确定《珞珈赋》(2013版)为武汉大学珞珈赋代表作,当年铭刻于武汉大学校门口石碑。2013年10月15日,武汉大学官方公告——

日前,经专家评审、学校研究决定,确定了《珞珈赋》代表作,将在校庆相关活动和校园文化工程中予以使用,学校正面向广大校友和师生征求意见和建议。今年5月起,学校举办了《珞珈赋》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人士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征文近50篇。武汉大学新闻网已陆续登出并将继续刊登其中的优秀作品。学校确定的代表作,系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届校友何五元1985年在校期间创作,多年来在学校各类文化活动中广为使用,2013年又由作者进行了修改。

一周后,武汉大学正式公告确定《珞珈赋》代表作。也许是武大自由平等的传统使然吧,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够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习作,立碑镌刻于校门。晓红校长(学生们时称“晓红哥”)在任的时候,每年开学还会带着新生逛校园上开学第一课,也要专程读一读《珞珈赋》。


创作《珞珈赋》的前前后后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年高考之难录取率之低难以想象,记得高考之前还要预考,要筛掉很大一部分应届生后才能赢得高考资格。我是六门总分542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学号是8407001。第一次从繁重的中学课业里走出来(黄冈地区的中学!),第一次从遥远的惠兰山山村来到繁华大都市,第一次独自一人坐漫长的长途汽车报到,第一次踏入美如仙境的大学,第一次说普通话,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奇妙的!虽然我还只是一个面对女同学说话还会脸红的腼腆的乡下小子。

自由和包容,从来都是武大的代名词。特别是在老校长主政的1980年代。这座享誉世界的最美校园给了同学们最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那时候珞珈山还有很多原始森林,我感觉我就像原始森林刚刚冒芽的树苗一样,向着阳光肆无忌惮的生长,没有人修剪和干扰,外围大树们挡住了暴风疾雨,挡住了寒流霜冻,天天风和日丽,茁壮成长。

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每个周末或者没有课的日子(那时候乘教改的东风,有课也可以不上,只要你学好了考过了),我都会带着书带着面包和水徒步珞珈山,钻进原始森林里,用脚丈量走遍了珞珈山山山水水的每一个角落。那时候,珞珈山顶还竖有一座十几米的铁塔,应该是做防火瞭望之用。每次上到珞珈山顶,都要爬上塔尖这一几十平方公里的制高点,眺望四野。风声呼啸,塔身摇晃,但是远山含碧,近树扶苏的感觉十分爽利。那时候,学校和武昌城里都还没什么高楼,视野辽阔,一望无际,天清气朗时,远处的长江依稀可见。东湖碧波荡漾,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印照着珞珈山,时而有快艇飞过,把水面犁开,分外写意。雾霭朦朦时,云水笼烟,更有神女舞轻绸之感。站在珞珈山上,琉璃色的老图书馆、行政楼和樱园闪耀着光芒;寂静的山林,变幻的湖光,植物的香气弥漫,小鸟的歌声欢畅。没有比这更美的大学校园了,珞珈山东湖水涤荡着心灵,身在此山中,给人一片难得的遗世独立的宁静。正是,珞珈山上好读书,芬芳馥郁兮最美校园,今夕何夕兮最美时光!

记得一位教授说过,大学精神的本质,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34年前,正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文化之灿烂,思想之自由,思潮之活跃,蔚为大观。正值花样年华,我追随着兄长的脚步来到了珞珈山。那时的武汉大学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领风气之先,开启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这种思想自由的武大文化熏陶,赋予了同学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去追寻人生的意义。恰同学少年,发自肺腑地把阅读、探索、思考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痴迷于追求知识,获得知识的启蒙,并从此改变命运。

这种“空气里都弥漫着自由芳香”的武大文化,于我而言,如鱼得水,陶醉其中。对文字情有独钟,沉醉于书香中,肆意的做着书生梦,憧憬着以笔为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正是这样把灵魂交给了文字,交托给了我所挚爱的母校。

那时候,作为《武汉大学报》学生记者,每天穿梭在樱花树下,低着头构思着采访提纲,一抬头就是云一样的花朵;在梅操一角的校报编辑部,肆意吮吸文墨的芳香,不禁四时变化,树影婆娑;走近博学鸿儒,每一次的采访都能钩沉出老武大的气息,擦出思想的火花……那时的学生记者,豪情滔滔,一马当先,可谓校园里最活跃的群体。也曾走进校长办公室,与校长面对面“交锋”;穿梭于名师大家中间,与他们进行思想的自由碰撞。

那一腔沸腾的热血,在文字激扬下热情澎湃。这样的豪情在每一个80年代大学生身上都是那么明显。以梦为马,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崇尚着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又时时刻刻被崇高的国家使命感所激励。这也许就是80年代大学生独有的历史烙印。

也是在这样的情绪下,我写下随堂作业《珞珈赋》。《珞珈赋》是一个符号,是我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那个时候,对母校的情感与记忆。看那时的文笔,意气风发,珞珈,就仿佛是我的神女,她的婀娜,她的神采,都在字里行间。《珞珈赋》,一篇课堂随笔,也是情感的一次自然流露,畅快而淋漓。于我,并没有想到会历经年而鲜活,影响此后一届届武大学子。

踏遍了珞珈的山山水水,熟悉她的一草一木。珞珈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树,四时变化,人文气象,最要紧的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自由向上气息……无时无刻不激荡着我的心魄,让我感到有一股诗意的冲动要喷薄而出。这就是《珞珈赋》。《珞珈赋》根植于珞珈山,这里的一草一木会永远浸染着我的文字,我的生命。

创作《珞珈赋》的灵感来自珞珈山,激发这一灵感的大环境是刘道玉老校长创造的自由芬芳。《珞珈赋》只不过是80年代那个时代的一个音符,而老校长却是时代最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挥家。我,则是那个无知无畏的少年,在喧嚣的人群中,在世界面前,不由自主地大声歌唱。不是天籁,而是发自肺腑的自然吟唱。


《珞珈赋》写了什么

《珞珈赋》洋溢的是那个年代最由衷的自由的喜悦。

三十多年前的武大青葱岁月,武大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学风,让曾经的珞珈少年拥有一段快乐、开心、自由的回忆,这种回忆渐渐沉淀为一种深入骨髓的基因。正如唐代诗人孟郊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形容他的情不自禁一样,《珞珈赋》写的是涤荡心灵,归于空性后的由衷喜悦。很多朋友告诉我说,《珞珈赋》越读越觉得精妙,每一次读的感觉都不一样。无它,以我手写我心,以真情灌注,以自然流露的自由喜悦贯穿其中,其乐也陶陶,其情也欣欣!

《论语》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惬意喜悦!我愿意是那一起“咏而归”的一员。

undefined

作为中国最美大学,其美不仅在于四时山水,也在于人文风物。以珞珈起赋,抒写武大的美,美在风光,美在精神,美在气质,美在自由。珞珈山每一处景致背后,都是一幅幅令人追忆的时光剪影。与好友坐对珞珈山饮风弄影,陶醉于梅操的光影世界沁透心脾,遨游在樱顶老图指点江山,偷恋着执伞行于樱花雨中的婀娜少女……

“桃李满园,皆时代之骄子;学子盈室,俱一世之英华。淑女窈窕,书山跋涉;少年英俊,学海遨游。其意气一何绰绰兮,彼神彩一何风流!”——这就是那个年代武大的写照,也是那个年代武大学子的缩影。而能够徜徉于天地,广胸中之丘壑,做心灵的自由人。这也许就是母校,对于我毕生的意义。

《珞珈赋》可以当白话文来读,也可以当古诗来吟唱。我希望以创新的古赋体写现代人文风物,以白话和白描抒情怀胸臆;以汉语文言的美感,以辞赋的对仗工整,又摒弃古赋的拗涩,取其优去其涩,用其工弃其滞;少用典甚至不用典,弃诘屈聱牙繁文琐节,去晦涩难懂典故华章,以白话通俗之言写胸中之感,写景状物,尽得风流。形式是古赋,但内容是现代诗。这是我推崇的新赋体。返璞归真,真情实感,行云流水,畅快淋漓。

一位读者评价道,“《珞珈赋》其实就是一部武大人文风物的缩影——东湖水,珞珈山,湖光山色,东湖涛声;春桃秋桂,夏榴冬梅,樱花赛雪,梅朵胜缎;自强魂,弘毅气,学大汉,武立国;大师云集,树木树人,珞珈荣光等等,武大的的人文气息,四季变幻,山水草木,尽在此赋间。在《珞珈赋》的字里行间,不仅能读到武大的风物人文,也可窥得半个武昌城的景致:天际横江、龟蛇一体、浩渺东湖、长堤戏波、屈子行吟、东湖水、珞珈山、磨山影......”。

很多年之后,我写了一篇《永是珞珈一少年》的同题随笔和歌词,歌词这样写道——

有一座山

没有谁比它更高

有一湖水

没有谁比它更宽

有一弯怀抱

回到她

永远都是17岁的少年

珞珈山

东湖水

梦绕山之麓

魂牵水之澜

踏遍千山万水

走不出那琉璃色的思念

那里的天

写满青春自由梦幻

那里的地

永远流淌火热诗篇

多少年岁月荏苒

依旧是珞珈翩翩一少年

这一直都是我对珞珈山最真实的赤子情怀!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依然会选择美丽的武大;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依然会做那珞珈山头的翩翩少年。

(编辑:伍轩)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