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伟:追忆吾师梁西先生

发布时间:2021-03-05 15:05 来源:国际法研究所 阅读:
A A A

作者:杨泽伟

2020年2月26日,著名国际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国际组织法学开拓者和奠基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梁西先生在江城驾鹤西去。一年过去了,斯人已逝,然先生多年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先生的音容笑貌也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我是1994年跟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之后一直在武汉学习和工作,也有幸能经常聆听先生的教诲,至2020年长达26年。忆及跟随先生学习、交往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感触颇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什么叫认真?

先生指导博士研究生有个习惯,就是要求每位学生入学之初撰写一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习研究计划。我也不例外。当时武汉大学枫园还没有打印店,我在文稿纸上写好学习研究计划后就到校门口的打印店打印了一份,并仔细进行了校对。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位做事比较认真的人,把学习研究计划交给先生后,就等着先生表扬我。谁知过了几天,先生交给我的学习研究计划被改得面目全非:一些错别字被发现了,标点符号准确、规范了,不到两页纸的内容,被改动的地方就有几十处,但是先生并没有批评我。当然,我希望得到表扬的想法也落空了。这件事情对我触动非常大,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认真?”。此后,我交给先生的材料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也由此逐渐养成了一种严谨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乃至参加工作以后,我也经常把自己的习作交给先生看、请先生指导。先生通常要求我们先将文章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改不下去了再交给他。之后,他总是非常耐心地、逐字逐句地予以修改、润色,甚至当面给我细致地解释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或词,让我仔细品味,慢慢地我也逐渐体会到写作时“字斟句酌”和“反复推敲”的乐趣。

二、尊重学生的选择

但凡与先生有交往的人,均赞誉先生是一位圣人!既然是圣人,是否意味先生的话,我们做学生的都必须听呢?其实不然,在跟先生交往的26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先生的豁达与包容。先生总是尊重学生的选择!

1997年我博士研究生毕业,面临工作的选择问题。当时全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还不多,找工作也相对比较容易。先生就我工作的事情,曾经正式跟我谈过一次,建议我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任教,可以为家乡的国际法教学和科研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时使我犹豫和不安的是:时任中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的领导虽然多次跟我见面,但却从不提及此事,更别说向我承诺薪酬、待遇等。出于这些考虑,我暂时没有听从先生的建议,而是选择在武汉的另外一所高校任教。正因如此,我毕业之后有段时间内心一直忐忑不安,有点不敢见先生。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先生后来见到我时没有丝毫的责备,也未再提及去中南工业大学工作的事情,反而嘘寒问暖、鼓励我好好工作。2003年4月,我回到了武汉大学任教。这样离先生更近了一些,也能够得到先生最新老虎机,新老虎机平台的悉心指导。

从我工作的历程可知,先生总是以学生的利益和前途为重。

三、一碗水与一桶水

参加工作以后,我经常去先生家向他请教有关教学问题。对此,先生给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想给别人一碗水,首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先生还向我传授了他多年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在备课方面,先生建议讲(授)新课应按照10:1的比例去准备,即讲1小时的课,应用10小时的时间去准备;平时上课也应当达到5:1的比例。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北大讲授“国际组织法”时,先生就为此准备了1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

在上讲台正式授课之前,先生强调在家里自己要反复试讲:既可以请家人做听众,帮忙提意见;也可以用录音机把自己的讲课内容录下来再回放,以发现并改进其中的不足。

在讲课内容方面,先生表示:讲授自己所掌握内容的10%,会得心应手;讲授自己所掌握内容的20-30%,会比较轻松;但讲授自己所掌握内容的50%,甚至是70-80%时,就会觉得吃力。因此,先生反复强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四、宁愿自己多吃亏

我参加工作时,在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方面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因为之前没有任何工作经历。为此,我专门求教于先生在工作单位应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先生教导我:首先要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这是根本;其次是在评优等名利方面不与人争,“宁愿自己多吃亏”。我想这是先生一生的理念,可谓至理名言。其实先生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于是,我就按照先生的教导去做,在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我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博士毕业1年后,就评上了副教授;3年后,再次破格评上了教授。后来,我虽然调离了最初的工作单位,但是仍然与那里的不少同事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也不时回去参加他们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原来学校的领导在不少场合均一如既往地给我诸多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我从原来工作单位调走之际,该校某职能部门负责人还专门写了一幅字送给我:“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我觉得弥足珍贵,至今还把它挂在办公室。

总之,先生在各个方面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以上四个方面,我的感悟是:“什么叫认真”体现的是先生的治学态度;“宁愿自己多吃亏”是立德;“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树人;“一碗水与一桶水”是育人。今天,先生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如果能够运用先生的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对待年轻人,在我们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秉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不但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而且还能把先生的思想很好地传承下去。

吾师虽已逝,其风范永存!

2021年2月26日于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作者系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陈丽霞、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