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学院:

【一线传真】变管理为服务

发布时间:2013-04-12 11:36 来源: 作者: 记者 田业胜阅读:
A A A

科研经费达6428 万元,同比增长65.8%,任务完成比、增幅位列全校第一;SCI论文63 篇,同比增长53.6%,其中1-239篇,同比增长95%;发明专利27项,同比增长350%……一组组数据,勾勒出电子信息学院2012年科学研究的丰收图景。

2012年,学院被评为学校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有12个二级学科,既有理科,又有工科,学科门类多;基本无行业背景;无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院情如此,如何扭转不利局面,让科研工作出彩?

“贵在扮好角色,变管理为服务。”院长张绍东说,“学院尽量不给教师加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以质促量,质量并举,由学术内涵推动规模增长。同时,充分发挥多学科交融的优势,努力提高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副院长李德识进一步道出“秘笈”。

2012年,副教授王慧“三喜临门”:获国家自然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她是学院“人才振兴计划”的受益者之一。20104月,学院实施了该计划,含杰出人才培育、优秀人才培育、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和青年教师培养等,对杰出后备人才、重点发展方向和青年教师进行扶持。

“入选人才振兴计划的教师,项目期内不参加年度业绩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职称岗位晋级和人才项目申报。学院还每年资助他们的研究工作。”李德识说。

通过青年教师联谊会,组织各种学术和文体活动,引导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制订收入分配办法,减轻教学科研工作压力,鼓励教师潜心学术……一系列举措,有效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同时,学院扮演“经纪人”角色,为教师牵线搭桥,做好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组织协调工作,推动重点项目立项。

“学院日前顺利获总装备部一个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申报竞争激烈,来之不易。”李德识与记者分享了做“经纪人”的经历。学院主动出击,了解国家和社会需求后,组织相关研究工作,时机成熟再向国家相关部门展示其研究特色和亮点……凡此种种,不厌其烦地为教师争取项目。

2010年春,学院组团赴苏州沧浪区洽谈,与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申报苏州市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还通过苏州研究院、深圳研究院、惠州研究院的支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去年,东莞精格电子有限公司慕名来到学院,学院抓住机会,组织相关教师座谈对接,了解技术需求,最终顺利使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项目合作,带动了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服务工作。

“教师负责技术方案、项目开发,学院负责协调沟通、合同签订和项目的组织实施等,各司其职,减轻了教师负担,他们得以安心从事技术研发。”李德识说,学院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尤其在重点项目立项工作中,从准备申报书到答辩,全程跟踪。

2012年学院有9个重大项目立项,易帆教授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李松教授团队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赵正宇教授团队获总装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珞珈特聘教授、珞珈青年学者各1名,孙洪教授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教育棕榈勋章军官勋位徽章”。

这是对学院科研工作最好的回馈。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