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章: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布时间:2013-06-08 09:05 来源: 作者: 蔡建章阅读:
A A A

武汉大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依据史实查证,其前身为189311月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与天津大学前身天津西学学堂(1895年)、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1897年),同属我国最早的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武汉大学120年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培育热血青年励志报国的历史,是一部汇集大师、专家、学者弘文励教的历史。在新形势下,我期望母校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传统,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学校建设,提升办学品位,真正建设成人才辈出的摇篮,成为世界一流名校。

1952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次会议批准任命原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为武汉大学校长。19537月,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将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调整为综合性大学,并决定将湖南大学与南昌大学的中文系同武汉大学合并。因此,19539月,湖南大学中文系近30名同学便到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我们告别了湘水之滨美丽的岳麓山,来到东湖之畔的珞珈山,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在武大学习的两年,是“文革”前大学生活中较好的时期,也是那一代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发展较为顺利的两年。记得刚到武大时,校园内“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标语到处可见,“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时可闻。当时武大同学热情接待我们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三校合一,人多势众,和睦团结,亲如一家。那时的课堂座无虚席,听课专心致志;图书馆每晚坐满复习的人群,大厅里却静得鸦雀无声;课外学术探讨,争先恐后,同学们踊跃参加;操场上,男女同学坚持体育锻炼,充满青春活力;周末晚会上,亦常见学友们身影,舞步翩跹。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给我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其深远意义就像老舍先生所说:“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是‘大学生活’那一段,它是清醒的,自动的,努力向上的生活,而且是后半世纪生活的根基。这一段生活的回忆最足以令人自尊自爱自励;它的纯洁甜美可以说是生命之河的出山泉水。”

在武大的学习生活中,我感到最大的收获有三点。

一是较系统和全面地学习了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在湖南大学学习的前两年,虽然也学习了《社会发展史》、《汉语知识》、《英语》、《写作基础》、《文艺学引论》等基础知识,但到武大后进一步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继续学习了《英语》、《哲学原理》、《中外文学史》、《历代韵文选》、《文艺批评选》、《民间文学》、《文字学》等十多门新课,使我初步掌握了一个综合大学中文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立志为自己酷爱的文学事业奋斗终身。

二是亲自体验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教书育人的精神。上世纪50年代初,武大中文系的师资水平可与北大中文系媲美,有“五老”、“八中”等国内知名教授。当时各门课的老师都自编教材发给学生,外国文学课的老师还将外国名作家的一些国内未翻译的名著译出来给我们学习。那时,学生听老师讲课都感到是一种享受,很受启发。老师们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分条析理的精辟阐述,独到深刻的见解,都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之窗,使我们终身受益。不少同学在毕业多年后,还与某些老师保持联系。老师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在人生征途上继续给予热情的指导和鼓励。有的老师还向学生赠送自己的著作。老师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教书育人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是在1954年的武汉市防汛斗争中经受了锻炼。1954年夏天,武汉市遭受了特大洪灾。当时武汉市委号召全市人民要为“保卫武汉市150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而斗争”。面对声势浩大的全民防汛抗汛斗争,武汉市高校均停课组织师生参加防汛抗汛重大实践活动。武大部分学生参加了长江大堤抢险队的护堤或宣传工作,大部分学生则开赴市郊开采土方。时间紧急,任务繁重,作为系里的防汛分队长,我与同学们不顾疲劳,日夜战斗,锻炼了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最后终于取得了保卫大堤保卫武汉的胜利。这段经历提高了我对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更要关心和爱护自然,善于长期与自然保持“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我毕业时,正值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马列研究班为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在武大挑选保送生。我有幸和班里的三位同学获得了保送读研资格。当时人大研究班共办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四个专业,我在武大两年学习过程中,也曾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当时由 孟宪鸿 老师讲授。我对此课程有较浓厚的兴趣,在决定选择专业前,还专门请教 老师,想听听他的具体意见。 老师知道我来意后,当即鼓励我学哲学专业,他说:“文史哲是紧密联系的,还是学哲学专业好。”就这样,在 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到人大前就选择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哲学专业。

19577月,我从人大研究班哲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广西工作,在当时的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工作一年后,即调到广西医学院(即今广西医科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直至19966月退休。

在半个世纪的教学和工作经历中,我都自觉按照党的要求,用大学所学到的文史哲知识,努力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医学人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但党组织和当地政府却给予了我许多荣誉。19898月,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10月,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10月,获广西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委员会老干局授予的“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党组织和当地政府对我的培养、信赖和鼓励,永远是鞭策我前进的无穷动力。退休后的这些年,我继续发挥“余热”,努力用自己所学的文史哲知识回报党和人民的培育之恩。

回顾平生,虽成绩微微,建树无多,但一生敬业乐业,诚实做人,严守党纪党规,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不变。这就是我的母校情结,也是母校留给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系武汉大学中文系1955届校友、广西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武大精神之我见)

编辑:田业胜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启事

/019/2011-12-21/12813.html

 

最新阅读